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化兴盛,方有国家强盛
首页> 文化强国光明日报协同推广平台> 各地工作站> 济宁 > 正文

文化兴盛,方有国家强盛

来源:光明日报2022-12-14 16:28

  【专家点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基础与条件。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曲阜9年多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成为全社会的重要共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部署推动,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独特资源。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学术界紧跟国家发展的步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锻造与“强起来”的新时代中国相匹配的思想学术文化软实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对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界而言,只有把中国实践研究好、总结好,才能为实现更好发展、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更多思路和办法。比如:“中国奇迹”的密码是什么、中国经验给人类社会提供了哪些启示,等等。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扎根中国大地、聚焦伟大实践、反映时代特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传统文化精华,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依然有着旺盛生命力,如何把这些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激活,是当下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我们应加快探索构建一种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对接的新的生活方式,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作者:王学典,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赵秋丽、张胜、李志臣、冯帆、陆健、宋喜群、王冰雅、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丁乐佳、周继红)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