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那一抹惊艳世界的幽蓝神采
首页> 文化强国光明日报协同推广平台> 各地工作站> 景德镇 > 正文

那一抹惊艳世界的幽蓝神采

来源:江西新闻2022-11-18 11:54

  那一抹惊艳世界的幽蓝神采

  ——探访景德镇陶瓷大学求古归元元青花馆

  □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 芳

  青花瓷出现于唐代,兴盛于元代。元青花以景德镇为代表,其烧造的瓷器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

  不久前,景德镇陶瓷大学求古归元元青花馆开馆。该馆展出的元青花标本数量、元青花修复件数量,在国内名列前茅。馆内众多元青花修复器及瓷片首次与公众见面,引得各方人士纷至沓来。

  唤醒沉睡的古瓷片

  1000余平方米的展厅里,955件套古陶瓷标本及修复器,其历史年代横跨唐、五代、两宋、元代至明清,囊括了古代景德镇瓷业生产的所有阶段。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300余件元青花瓷,有大盘、碗、碟、罐、梅瓶、玉壶春瓶和高足杯等,还包括6件带铭文的瓷片。它们静静地躺在展柜内,绽放出如蓝如紫的“幽蓝神采”。

  如此数量庞大的元青花标本从何而来?为何会聚集在一所高校之内?在馆内,记者见到了元青花馆藏品的捐赠人——景德镇陶瓷大学1978级校友鲍杰军。

  “我用了十年时间,把散落在各个角落的元青花标本收集起来并留在景德镇。这个过程是价值创造的过程,也是我与元青花生命的邂逅与对话。”

  每一个博物馆都有一件馆藏重器,求古归元元青花馆自然也有。这件馆藏重器是一片铭文标本,上面写有饶州路、王道兴、东岳庙正殿、至正甲申第等字,至正是元惠宗的年号。这件铭文标本与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著名元青花“至正十一年青花龙云纹象耳瓶”铭文风格如出一辙。

  “其实在百年前几乎没人认识元青花,因为发现了一批与‘至正十一年青花龙云纹象耳瓶’类似的青花瓷器,才开启了认识元青花的序幕。”鲍杰军说,“希望学校能通过这些元青花标本加快对元青花历史的整理与修复,促进元青花领域资源的整合,推动中国陶瓷文化与世界的交流。”

  穿越时空的交流

  “麦迪,这件器物胎釉成熟,青花发色为成熟的‘苏麻离青’色,你知道它从何而来吗?” 青花馆内,该校教授曹建文带着他的留学生——来自埃及的麦迪,一起“穿越”古今。

  千年窑火,万里瓷路。“苏麻离青”是产自中亚的矿物颜料——钴蓝。元青花绘画使用的氧化钴多数是进口料,是与波斯贸易时用瓷器、丝绸、茶叶交换或购买的。曹建文告诉记者,14世纪中叶,景德镇工匠们使用“苏麻离青”,烧造出了亮丽的青花瓷器,卖到中国各地及东南亚,甚至更远的中亚地区。青花替代影青成为景德镇的主流产品。

  透过馆内的元青花标本,可以想象,当时的景德镇的一派繁华景象:来自波斯的商人与大元的官商、民商走街串巷,大量收购元青花瓷;来自八方的官匠、民匠与作坊主日夜忙碌,加紧生产,窑场“火光烛天,夜不能寝”。

  青花馆内“异域风情”板块,一组组元青花标本吸引了麦迪的注意。“这些元青花的画法很有波斯风味,和我故乡同时代艺术品的风格相近,但画的却是中国的故事,非常有意思。”麦迪说。中国工匠将波斯纹样加以改变,还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典故、松石山水、飞禽鱼虫作为青花瓷描绘的对象,让中国故事随着青花瓷传遍世界。

  承古革新开放共享

  馆内展示了一批由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中心师生修复的元青花器物,还专门设置了一个互动演示:师生们现场演示拼接瓷片、原位配补、全色展示等瓷片修复环节,让参观者观摩了一次元青花修复的“科技与绝活”。

  “这个尺寸硕大的元青花云龙纹盘,我参与了它的修复。”景德镇陶瓷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研三学生陈洪梅,向记者展示她的得意之作。陈洪梅介绍道,这件展品原先是79块大小不等的瓷片,缺损率达10%,修复它用了整整五个月的时间,从材料的黏接强度时间、渗透性实验、老化实验、硬度、透度……每一步都要反复实验。

  该校古陶瓷研究中心主任李其江介绍,参与修复的学生涵盖了本科、研究生各阶段。修复过程中,师生一起攻克难点,对于元青花技艺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元青花烧制时间短,文献记载和传世品稀少,传世或出土的元青花瓷片就成了元青花研究的重要载体。接下来,以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中心为主的研究机构将对这些元青花进行深入研究,建立综合数据库,并对全球开放共享。

[ 责编:田媛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