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次文化上的朝圣:以中华民族的名义
首页> 文化强国光明日报协同推广平台> 各地工作站> 济宁 > 正文

一次文化上的朝圣:以中华民族的名义

来源:“文化强国”光明日报协同推广平台济宁工作站2022-07-08 08:19

  一次文化上的朝圣:以中华民族的名义

  ——纪录片《三孔春秋》观感

  近日,由山东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三孔春秋》,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推出。作为中宣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国家文化记忆和传承”世界遗产记录传播项目之一,该片是在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指导下,继两集纪录片《脉动泰山》之后,山东广播电视台围绕中国的世界遗产推出的又一部力作。该片播出后,受到各界观众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今天的人们,要想亲近并重温被自己所分享的古老传统,是需要某种“信物”的,因为与传统的“照面”离不开一种凭借,这正是文物古迹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但这种“信物”就像金声玉振,不叩不鸣。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当今时代的高度去回眸、去诠释、去演绎,去续写中国文化的“故事”。就此而言,纪录片《三孔春秋》作出了富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的有益探索和可贵尝试,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拓了一条富有启示性的路径。

  “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作为文化信物,内蕴着永远都无法被岁月的蹉跎抹去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在这个意义上,“三孔”无疑具有纪念碑的性质。《三孔春秋》以其全景式的视野,把观众带入了一场庄严而隆重的文化上的朝圣,使其在同儒家文化传统的重新照面和亲近中,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与精神的升华。富有质感的画面、典雅灵动的音乐、颇具磁性的道白、虚拟化的古典情境再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深度解说……把“三孔”的感性外观、内在意蕴、历史与当下交织而成的场景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我看来,《三孔春秋》所营造的视听效果,最突出的就在于使受众仿佛实现了一次时空的穿越,能够与先哲发生一场深度的思想对话。

  可以不夸张地说,通过欣赏这样一部纪录片,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获得对流淌在自己血脉中的文化传统,发生一次既陌生又亲切的体认和唤醒。它传达出一种历史的穿透力,使一种古老的传统在今人的内心世界引发一份荡气回肠、沁人心脾的感动与震撼。在这种记忆的无尽追寻中,有一种精神仿佛一下子被激活了、甦生了,它同积淀在人们当下生存情境中的文化无意识形成了强烈的共鸣和耦振。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一文化血脉隐含着中国之为中国、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文化密码和精神基因,从而使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历久不衰。

  我认为,无论是思想史研究还是相关专题纪录片,都应该适当地区分“历史上的孔子”和“历史中的孔子”,因为这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叙事模式。前者指两千多年前在世的那位享年73岁、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后者则指后世一代又一代人基于各自“此在”性通过不断地诠释和赋义而叙述出来的那个孔子。我们既要在两者之间保持必要张力,又不能把两者截然二分。因为离开了“历史上的孔子”,“历史中的孔子”就失去了渊源和依据;离开了“历史中的孔子”,“历史上的孔子”也无法在意义的不断生成与建构中得以彰显。无论如何,孔子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个人的范畴,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巨大文化象征和深邃思想符码。就此而言,《三孔春秋》很好地把握和处理了“历史上的孔子”与“历史中的孔子”之间的关系。

  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家思想传统所代表的文脉和道统,使中华民族能够历数千年而不衰,得以不断赓续和光大,决不是偶然的。儒家文化的厚重和沧桑,凝聚成一种庄严,其价值在后现代语境中得以凸显,透露着它的独特魅力。在经过了现代化的狂飚突进之后,我们有了更加深邃的参照系来重估传统文化的价值。当后现代来临之时,现代性的内在危机日益显露。它表明,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在不同层面和不同维度,对治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种种症结和问题。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孔子所象征的历史遗产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其积极的当代价值。《诗经·大雅》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此意义上,“三孔”所代表的文化精神不是过去时的,而是现在进行时的,更是将来时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当年孔子曾发出的慨叹。旧邦新命,返本开新,它又向未来敞开自身。因此,礼敬先哲、感悟经典、体认传统,正是温故而知新的迫切诉求。在时空经纬中徜徉巡礼,回眸远眺,使我们在不断回首古圣的同时,朝向将来,去寻觅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所亟需的有益启迪。《三孔春秋》并非简单地追怀,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当下语境,使古老的文化和智慧通过今天的解读,实现了一种创造性的诠释。文物古迹也正因此而“活”了起来,变成了一种有生命的存在。它所积淀起来的睿智被再次激活,它所浓缩起来的血脉被不断地延续。

  周公制礼作乐,开辟了礼乐文明的传统。孔子之所以“梦周公”,就在于他对周公所创制的礼乐文明有着无尽的追怀与向往。这正是孔子何以念兹在兹的原因。孔子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礼仪并非可有可无,不是繁文褥节。正是礼仪带给人们的强烈仪式感,能够唤起人的道德觉悟、养成一种德性,毋宁说它充当了人的道德觉解的发生学基础。离开对于礼仪的自觉践履,“仁”的觉知便会失去赖以达成的机缘。这也正是礼仪之所以具有尊严感的重要原因。如果说,孔庙承载着礼乐文明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孔府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以家为原点所建构起来的家国天下情怀,那么孔林则寄托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价值旨趣。对于这些丰富意蕴和多元面相,《三孔春秋》都作了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揭示了孔子所象征和代表的文化传统的突出特征。该片把文物古迹所蕴含的丰富意涵,最大限度地诠释并诱发出来,使其在今人的心目中变得愈加丰满和凝重。

  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孔子学说早已参与了同西方文明的交往与对话,例如早在17、18世纪,孔子及其思想在欧洲启蒙时代就产生过至深至远的影响;就中国文化谱系本身而言,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学说也参与了同道家和佛教之间的融合与会通。《三孔春秋》所揭橥出来的有关历史事实,进一步彰显了孔子思想的开放性和兼容并包的特征,使那些对孔子及其所代表的文化传统抱有成见的理解和评价,显得何其褊狭和偏颇。

  总之,《三孔春秋》这部纪录片对“三孔”作了多层面的、立体的、全息性的追溯和介绍,而节目本身又充分借鉴并利用当代传媒最新手法的独到优势,围绕孔子故乡所特有的文物古迹讲述其背后的“中国故事”。该片所采取的表现手段是多元的、丰富的,它既能够充分传递出古老传统的庄重和厚实,又不乏现代元素的灵动和前卫,给人以强烈的层次感和视听冲击力。它对“三孔”所内含的深邃历史-文化意蕴所作的诠释和发掘,使受众能够立足于当代情境,去回眸并反刍那两千多年前发源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的丰富意义。这本身就是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作的一种积极的努力。 (作者:何中华,系山东大学教授)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