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年6月12日,北京人艺将迎来70周年院庆。3月29日,伴随经典剧目《雷雨》的上演,“北京人艺建院七十周年纪念演出季”正式启幕。
作为中国极负盛名的专业话剧院,在长达70年的艺术发展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形成了鲜明的演剧风格,以长期的艺术实践与美学理论积累,在现实主义与民族化、体验与体现及再现戏剧美学的内涵上,均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创建了著名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
70年来,北京人艺用300多部作品,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和舞台下几代观众一起,共同创造了历史。“拉开大幕才是真的”,纪念北京人艺历史最好的方式,就是为观众持续奉献精彩的演出。接下来3个月时间里,10余部涵盖古今中外各类题材的人艺保留剧目,包括《蔡文姬》《白鹿原》《茶馆》《阮玲玉》《哗变》《日出》《我们的荆轲》等将先后与观众见面。
用家喻户晓的《雷雨》打头阵,足以体现出北京人艺整个纪念演出季的分量。这部创作于1933年的曹禺名作,既是中国话剧史上当之无愧的高峰之作,也是北京人艺的看家戏之一。经过68年600余场的演出,传承至今,让观众品味原汁原味的经典味道。
“演《雷雨》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份事业。”尽管这部剧几乎每年都会上演,但导演顾威对全组仍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们要重视经典、敬畏经典、爱惜经典。不管是青年演员、中年演员,还是像我这样的退休老演员、老导演,谁遇到《雷雨》都是一份幸运。”顾威说,此次演出既有观众熟悉的老将,也有近些年来陆续加盟的新人。不变的是对经典的坚守,和对舞台呈现的精益求精。
“当年夏淳导演的奶奶带他去看了《雷雨》,他从此立志投身话剧事业。我在初中的时候,看了郑榕老师和朱琳老师演的《雷雨》,被深深震撼,作为一个少年,被演出的氛围和剧中人物的真切感受所打动,所以决定走上话剧之路。”谈及《雷雨》的魅力,顾威有着切身的感受,他说,这部作品影响了一代代的导演、演员,同时也影响着一批批走进剧场的观众。“传承它,是我们的责任。”顾威说。
一座周公馆,8个主要角色,每个角色都被作者赋予了浓重的笔墨,这也是《雷雨》让人可以反复欣赏的原因。“为什么观众熟悉了故事还能来继续看我们的演出,看的是我们在舞台上如何生动地去演绎人物。”从2004年出演大少爷周萍,到2020年升级为老爷周朴园,同时担任联合导演,到今年王斑已经与周公馆一起“生活”了18年。“我可以自己跟自己对词儿了。”王斑笑言,事实上,忘掉大少爷,投入老爷的角色是他近两年在做的事。演出周朴园的多样性是他的初衷,因为曹禺笔下写的是复杂的人、深刻的人、值得去悲悯的人。观众在舞台上看到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冷漠的人,而是一个家长、一个父亲、一个有着“孤独感”的人。
第三次在舞台上扮演蘩漪的演员张培,已经是人艺舞台上的成熟演员,两年前接到这个角色,张培表示,最感谢的是人艺的舞台能够“等待人的成长”。因为随着一年一年的反复走近人物,才能去体会人物深层的东西。“人物的节奏不是技术上的,而是心理上的。我们把内心节奏演出来了,观众才能看懂。”张培说,如今如果让她用一个词来形容蘩漪,那就是“呐喊”。要在舞台上演出她雷雨般的性格,让观众去理解她。青年演员刘智扬此次是第二次出演周萍,他称这是为自己圆梦。“我想先用真诚,把心交给对手,交给观众。”不给人物贴上所谓的“标签”是他塑造人物的方式,“要让人去相信,去体会他的精神世界”。
“《雷雨》是演不尽的,也是说不完的。”剧组的每一位演员都在反复的舞台锤炼中传承经典。台上精致讲究——8个角色的台词、语气、节奏各有特点,合在一起又和谐得像一出交响乐;台下一丝不苟——新老传承,新人从前辈身上汲取能量,老将放下经验,重新出发。用《雷雨》剧组的话来说,他们是在用“工匠精神”钻研这部作品,希望对得起每一位走进剧场的观众。(本报记者 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