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郑力立是福建省福州市市级非遗项目“郑兴利剪刀”制作技艺第五代传人,如何让老手艺焕发新光彩,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近日,记者在位于福州市台江区长乐南路的“郑兴利剪刀”店采访了他。
郑力立在制作剪刀
“郑兴利剪刀”起源于福州“剪刀之乡”横屿,这里生产的剪刀被称为“福剪”,郑兴利曾被称为“福剪状元”。
今年37岁的郑力立学习手工制作剪刀已有20多年。“八九岁我就看家里人打制剪刀,14岁正式学艺。”郑力立从小跟着爷爷郑德官、父亲郑隆新学艺,渐渐迷上了这项对精准度、火候要求极高的制作工艺。
“多一分火,少一分火,钢材薄厚相差丝毫,都会带来不同的效果。”郑力立说,制作剪刀要严格遵循最佳比配走流程,还要思考剪刀的造型,经过数小时的磨砺锻打,才能制成一把好剪刀。
郑力立说,店铺始终奉行“以诚为本,以质取胜”的经营宗旨,赢得了“一把郑兴利剪刀能用一辈子”的口碑。
据了解,“郑兴利剪刀”制作技艺最大的特色在于“夹钢”技术和剪刀制作的最佳角度和温度。“‘夹钢’就是将上等钢材与普通钢材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制作手法。”郑力立说,“夹钢”需要把两片烧红的钢材在高温时锻打熔合到一起,将厚度锻打至1毫米左右。
“这样手工打制的刀刃既锋利又坚韧,和采用机械冲压法制成的剪刀相比更加顺手耐用。”郑力立说,“郑兴利剪刀”因为寿命长,在民间曾有“铁剪王”之称。
“我们的剪刀以前卖得很好,一度畅销国外。做剪刀还能坚持到现在,真正靠的是技术、经验和质量。”郑力立说,现在行业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他正在思考如何在保留老手艺精髓的同时,融入创新理念,将剪刀的质量、性能发挥到极致,让自家的剪刀进入更多人的视野,重新打响“福剪”的名号。
郑力立表示,“郑兴利剪刀”制作技艺和金字招牌不能丢,再困难也要保证质量,希望可以找到更多机会,让这门老手艺焕发新光彩。(福州晚报记者 蓝秀楠/文 叶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