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实践探索
首页> 文化强国光明日报协同推广平台> 各地工作站> 商丘 > 正文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实践探索

  中共商丘市委联合调研组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作出“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兴盛于安阳”的重要指示。商丘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火文化)、农耕文明、商业文明等三大文明的发源地,是先商部族的起源地、商王朝的第一个建都地,当代黄河是历史黄河的延续。公元1128(北宋末年)至公元1855年(清咸丰年间)黄河改道后,在商丘境内留下136公里的明清黄河故道,故道自西向东横穿商丘市民权县、宁陵县、梁园区、虞城县4个县(区)、26个乡(镇)。以商丘为核心周边100公里的老子、庄子、孔子、墨子、惠子融儒道墨名为一体的“圣人文化圈”,商丘是殷商文化、老庄文化的元典,是庄子逍遥文化的发源地,是老子、孔子的祖籍,是庄子、墨子的故里。可以说,商丘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和魂。商丘的黄河文化在中华上下五千年演进过程中有重要贡献。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既是使命担当,也是重大发展机遇。为深入研究殷商之源文化,探寻殷商之源文化与黄河文化的文脉融合,商丘把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作为高质量发展重要抓手,强力推进,成效明显。

  一、立足“规划”,突出商丘元素打造黄河文化品牌。商丘围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总体布局和“一张蓝图保发展、一体共治建生态”总体思路,全面开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资源普查,科学编制专项规划。一是坚持规划龙头,科学编制专项规划。加快推进黄河故道生态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加快编制科学实用的国土空间规划,全面做好《生态商丘建设和黄河故道生态保护实施专案》编制工作。2020年已将“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列入商丘市十九项重点编制专项规划之一。二是强化项目支撑,推动黄河文化公园建设。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大项目建设为引领,加快推动商丘黄河故道龙头项目建设。谋划两个大的项目:国家殷商之源文化大遗址考古公园项目,该项目有7个子项目;黄河故道生态文化旅游长廊项目,该项目有14个子项目。积极推进商丘古城创建国家5A级景区项目实施,丰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内容。依托中国大运河通济渠商丘南关段、夏邑济阳段,打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三是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民俗文化产业。依托黄河故道深入挖掘黄河文明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延续黄河历史文脉,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立足商丘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于“一县一品”,重点推进民权县黄河故道生态旅游项目、柘城县容湖生态旅游区升级改造项目等。

  二、立足“保护”,着力推动黄河文化发掘研究利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发掘保护和利用,是个庞大而长期的系统工程,这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一是推进黄河故道文化遗产勘探发掘、考古研究工作。商丘已启动2019年国家、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商丘工作站”“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丘工作站”建设,这必将对商丘文物考古发掘、保护利用,发挥重要作用。加强黄河故道文物勘探、考古发掘和保护管理工作,深入挖掘和整理商丘市文物资源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工作。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加大黄河故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保护传承力度。深化燧人氏、朱襄氏、葛天氏、庄子、孔子、花木兰等历史名人圣贤的研究,出版一批研究资料。推进乡村史志普及,大力推动村史馆、民间博物馆的建设,殷商文化博物馆、宋国故城(国家级文保单位)考古遗址公园、中国大运河商丘南关段考古遗址公园(世界文化遗产)、商丘古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修复保护展示、木兰(国家级非遗项目)文化旅游风景区、伊尹(中国烹饪始祖、中药汤剂始祖)医养特色小镇、徐堌堆汉墓群(国家级文保单位)保护展示等。二是建立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修缮、展示体系。站位中华文明和黄河文化全局,着眼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重点阐释、利用黄河故道具有标志意义的遗址,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区,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将各级文物保护规划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实施一批文化遗产保护展示项目、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修缮和环境整治项目。三是坚持黄河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黄河故道大堤内外,名胜古迹众多,双塔遗址、古虞国、庄周故里、蒙墙寺、三陵台、仓颉墓祠、葵丘会盟台、商均墓等遗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商丘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与故道所在文物部门签订文保协议,确保黄河故道与相关文物的安全。充分发挥黄河故道周边的豫东大鼓、豫东琴书、皮影戏、庆丰花鼓舞、二鬼摔跤、帝喾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生态旅游项目,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赢。

  三、立足“传承”,讲好黄河文化故事。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明深远影响。商丘作为黄河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传承黄河文化,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一是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商丘以黄河故道风情民俗为代表的中原传统民俗文化,以庄周墓、庄子故里为代表的庄子文化,以“葵丘会盟台”“双状元塔”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黄河故道上的绿色长城——申甘林带,展示了商丘人艰苦奋斗建立美好家园的精神风貌;王公庄被誉为“中国农民画虎第一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绿色小康村”“中国十大书画村”“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二是着力打造黄河文化品牌。黄河故道拥有数十万亩的林海果园、商丘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天沐湖景区、孙福集万亩荷塘湿地、宁陵县万亩白蜡杆基地、民权县国家级湿地公园及“绿色长城”申甘林带等,被誉为“古老的水上长城”,是国家级旅游线路“黄河之旅——中华民族之魂”和河南省“三点一线”东扩旅游热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商丘黄河故道获得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三块金字招牌。2017年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授予“中华青头潜鸭保护地”称号,2020年2月被定为河南首个“国际重要湿地”,现晋升为“世界湿地公园”。三是讲好商丘黄河文化故事。加强创作规划和选题策划,围绕黄河故道文化、殷商之源文化、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打造一批选题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电影、电视、戏曲、歌曲、微视频、图书、广播剧等优秀作品。加强黄河文化商丘段的研究,全面调查梳理汇集从古到今黄河商丘段的历史文化脉络,启动编纂《黄河志·商丘篇》,出版一套20本的《商丘文化旅游连环画》;出版《故道鸟语》三部曲系列丛书;启动“寻觅黄河记忆,挖掘村落文化”主题采访活动,采访100多位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河岸边的古稀老人,展现故道风情、故道村落、故道人文、故道生态和新时代故道变化,结集出版书籍《故道春秋》。在商丘举办第二届中国科普科幻电影周(展)、“商丘杯”全省第五届黄河戏剧节、第22届黄河诗会;商丘戏剧《心上的树》等获第八届黄河戏剧节银奖;举办“商丘与黄河文化论坛”,邀请中科院学部委员、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家委员会高级顾问等专家学者,奏响黄河文化大合唱商丘强音。

  四、立足“弘扬”,擦亮“殷商之源·通达商丘”品牌。商丘市以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为核心的全域旅游发展方向有效推动黄河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19年,商丘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43.92万人次,比2018年增长45.8%;实现旅游总收入53.4亿元,比2018年增长56.4%。一是坚持政策推动。商丘提出“全力叫响‘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商丘高地”,印发《推进商丘古都城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实施专案》,深度挖掘、梳理五千年不间断的商丘黄河故道文化遗产。充分把黄河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经济发展,建成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刘口黄河故道游览区。二是坚持示范带动。商丘提出 “一城阅尽五千年”旅游主题宣传口号,建成并推出商丘黄河故道文化旅游区、商丘古城文化旅游区、芒砀山文物旅游区、商丘日月湖、睢县北湖、夏邑县天龙湖、柘城容湖、永城市日月湖等城湖景区景点,打造城市湖泊观光体验旅游产品品牌。举办多届国际华商节和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在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环球时报》《中国国家旅游》刊发《商丘古城——一城阅尽五千年》等商丘旅游的宣传报道。三是坚持项目拉动。重点扶持文化产业双十工程(即培育10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10个重点文化企业)。打造一批龙头项目,商丘古城作为龙头景区,项目总投资80亿元。打造黄河故道生态长廊、黄河故道文化创意产业园、黄河故道康养产业园、黄河故道乡村景观示范区、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等景区重点项目。商丘黄河文化资源分布有主题展示类资源15处,核心展示园6处;特色展示点1处;与黄河文化密切相关的重点博物馆、纪念馆8处。文旅整合类资源30处,重点文旅小镇5个,黄河文化旅游演艺项目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省级(含)以上风景名胜区1家,国家湿地公园5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6处;已建成规划建设的旅游公路1条,旅游廊道5条,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3个。传统利用类资源5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3个。

  (调研组成员:商丘师范学院 赵 芊;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王承哲;商丘市委宣传部 谢 芳;商丘市委政研室 朱贤正)

[ 责编:潘兴彪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