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福州三坊七巷陈承裘故居抢救性修复完成
首页> 文化强国光明日报协同推广平台> 各地工作站> 福州 > 正文

福州三坊七巷陈承裘故居抢救性修复完成

来源:福州新闻网2021-03-24 15:47

福州三坊七巷陈承裘故居抢救性修复完成

  修复后的陈承裘故居墀头灰塑彩绘。

  福州新闻网3月24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管澍/文林双伟/摄)记者23日获悉,三坊七巷陈承裘故居进行的一轮抢救性修复近期已完成,在闽都历史上拥有影响力的螺洲陈氏一族故居得以完整保护,为后人留下了重要的活态文化遗产。

  陈承裘故居位于三坊七巷文儒坊45、47号,坐南朝北,头门临街有六扇门,门额上高悬“六子科甲”横匾。建筑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归刑部主事陈承裘所有,并加以修葺扩充。陈承裘故居是一座二进带花园的宅第,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此次修缮仅涉及47号门头房,面阔14.07米,进深4.27米,占地面积59平方米。

  此次的抢救性修复主要集中在门头房两侧墀头。经前期分析排查,设计单位发现,因门头房两侧墀头年久失修,墙体渗水潮湿,内部木构腐朽,向明间(建筑正中一间为明间)倾斜,侧面已有多处开裂,建筑现状岌岌可危。

  陈承裘故居门头房两侧墀头灰塑彩绘为历史遗迹,工艺精湛、纹样精美,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因此,对墀头的残损点进行保护,防止屋面继续渗水导致门墙倒塌范围扩大的文物抢险加固工作迫在眉睫。

  去年7月,施工队伍进场维修,对墀头灰塑彩绘进行保护性拆卸,重新砌筑封火墙上部,并恢复墙帽,利用铁钉、麻绳网和砂浆将拆卸的墀头灰塑归位,并补齐墙面抹灰缺失部分。近期,陈承裘故居的墀头、东西侧封火墙、东西次间立面等房屋部件加固修复完成。

  走在今天三坊七巷的文儒坊内,游客可以看到47号陈承裘故居门头房两侧有高大的马头墙,墀头上雕刻着精美的人物灰塑。院内两侧4道马鞍状封火山墙,鹊尾翘角,线条优美,宏伟壮观。

  熟悉闽都文化的人都知道,清朝,福州有个名门望族——螺洲陈氏。代表人物就是帝师陈宝琛。陈宝琛的父亲即陈承裘,咸丰元年(1851年)的进士。陈承裘是螺洲陈若霖之孙,因其督课子弟甚严,生七子,除一子幼孩外,六子皆登科第,所以陈承裘故居门额上有清廷恩赐的“六子科甲”匾。自明嘉靖十七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的360年间,“螺洲陈氏”中的进士有21人之多,在福州地区首屈一指。

  今天的陈承裘故居是其父陈景亮于同治年间从林则徐舅父陈大煜后人购得,并重修此宅。而故居正座其实是光绪末年陈承裘的女儿陈芷芳出资兴修,用材考究,雕工精细,建筑富丽堂皇,十足官宦人家气派,十分具有福州地域建筑代表性。1991年10月被福州市政府挂牌保护,称“福州市代表古建筑”。1992年11月,公布为鼓楼区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词解释

  墀头(chí tóu):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构建之一,俗称“腿子”,或“马头”。山墙伸出至檐柱之外的部分,突出在两边山墙边檐,用以支撑前后出檐。本来承担着屋顶排水和边墙挡水的双重作用,但由于它特殊的位置,远远看去,像房屋昂扬的颈部,于是含蓄的屋主用尽心思来装饰。

[ 责编:潘兴彪 ]
阅读剩余全文(